在剛剛結束的教學評估中,我校本科化學課程授課教師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學生不僅給任課教師們打了高分,還寫下了諸如“課程含金量高”、“經常介紹國際先進成果,很受啟發”等評語,可謂是化學系教師隊伍建設的一次成功驗收。
強調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循序漸進,重視實驗室和實驗內容現代化以及實踐技能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化學系副系主任徐華龍教授坦言這是幾代杏悦2化學人的追求,也是化學系的立系之本。
開課:先培訓再準入
化學系立足於培養一批穩定的教師梯隊,做到在基礎課程教學人數上要有部分余量,並規定每一位教師都要為本科生上課。
為保證課程質量,化學系實行了教師開課培訓及準入製度,本科教學指導小組在對系裏課程進行梳理後,把課程需求教師信息在網上公布,每位教師都有申請權。課程負責人和專家們根據申請者的年齡結構業務水平等進行比較,選擇合適的講課人選。青年教師要經過一套開課培訓程序才能站上講臺:他們至少先要聽一輪老教師的課,同時完成一些教學輔助工作;而作為課程教學的後備人選首先需要在一個由課程教學負責人和其他教師組成的專家組講解教學的某一章節,通過後才可進入後備教師隊伍系列。通過這種準入製度,穩定而有序地培養好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師隊伍。
崗位考評:提供製度保障
此外,化學系的教師崗位考評製度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製度保障。據徐華龍教授介紹,化學系強調教師都要投入本科生教學,在崗位考評中規定:教師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本科生教學量。數量雖然重要,但更具有導向性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所以化學系率先地提出了“質量因子”的說法,即教師一年的教學業績量=教學工作量*質量因子,質量因子和教師教學質量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如果因為教學事故的發生而導致質量因子小於1,甚至為零的話,那整個一年的教學業績量就會大大減少,甚至歸零。“質量因子”的提出,進一步要求教師不僅要完成規定的工作量,更要保證教學質量。
2006年以來的短短一年,化學系教師培訓和崗位考評製度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青年教師紛紛表示出對本科生教學的熱情,從長遠講來,這些改革勢必會促進學生基礎知識的豐富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除了教師開課培訓準入製度和教師崗位考評製度外,化學系設立了本科教學發展基金,主要用於鼓勵教學研究、發表教學論文、提出教改項目、編寫教學教材等。
在嚴格把握基礎課程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化學系鼓勵教師開設專業選修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並義務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學術創新活動。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研究所長,采用多種形式,如專題、創新實驗等,把研究前沿領域知識介紹給學生,指導學生們課題實驗,鼓勵學生在專業基礎課之余,培養起科研創新能力。化學系著名教授劉旦初所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化學與人類》已經成為風靡全校的名課之一,並被評為全國精品課程。
展望新的一年,徐華龍教授表示,還有很多構想有待他們去實現,譬如如何把教學經費進一步體現在課程建設上,如何實現課程教學的國際化交流等。
|